胡樹銘(1847~1910),徽州績溪龍川人。咸豐九年(1859),胡樹銘在績溪老家剛剛讀完了三年的私塾,就隨著全家老幼搬遷到江蘇姜堰白米鎮居住;此時,父親胡沇源的生意有了很大的發展,并且在白米鎮腰莊村(老名“王家莊”)建造了住宅,購置了部分田產……。胡沇源將長子胡樹銘安排在茶號里學習,直至他四年學徒師滿,才讓他回到“胡源泰”茶莊協助管理。同治九年(1870),為了培養胡樹銘的經營能力,將他派至靖江季家市的“裕泰和”茶莊。胡樹銘接手家業后,刻苦鉆研業務,很快就掌握了茶莊的經營之道;他牢記父親的諄諄教誨,保持節儉家風,講究經營信譽,注重商業道德,加之讓顧客滿意的服務,以致茶莊生意歷數十多年不衰,他也成為當地茶界的佼佼者。
胡樹銘繼承父業成為第二代掌門人后,坐鎮姜堰,統籌指揮,還先后在蘇中地區增設了多家茶店分號;然“胡源泰”能夠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,與胡樹銘在茶葉來源、制作工藝、市場經營等方面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。胡樹銘在每年清明節前后,都要親自到徽州老家的黃山、歙縣街源、浙江淳安等地收購新茶;對于收購的新茶則是以茶商慣用的“申、人、工、大、王、主、井、羊、非”等行業暗語,分別標示出一至十個等級;然后用竹簍包裝運往姜堰,以確保茶葉的質優價廉。“胡源泰”的后坊制作也是非常嚴格的,茶莊將加工制作的要求制成木版,懸掛在作坊過梁上;而制茶人員則是對照要求,一絲不茍的進行操作,以確保茶葉質量。“胡源泰”茶莊出售的茶葉,無論是翠綠多白毫的綠茶,還是烏褐油色的紅茶,或者是深綠無光澤的花茶;其純凈度都非常好,從來都不含加工時留下的茶梗、茶籽、茶末等雜物。“胡源泰”的茶葉包裝也是十分考究,一般都為兩層紙加銀蓑,有的還在外面包層窨過香的表芯紙或是使用白鐵盒子裝茶。而零售茶葉的包裝則要包成棱角分明的三角狀包兒,拿在手里緊實實的;因為茶葉包松了易吸潮發霉。(據傳,過去學徒在學習茶葉包裝時,這道“三角包”的手藝必須要在七天之內學會,而且是手腳干凈利索。)“胡源泰”經營時還有個小秘密,就是用窨制花茶的各種花朵的余香來窨表芯紙,這種有著花香的表芯紙,一般是用作普通茶葉的外包裝,買主拿到茶葉包時一聞,會有噴香噴香的花兒味。若有前來結賬的客戶,會給每人送上三五張卷“芒子”,供吃水煙時點火用,“芒子”點火時也有一股淡淡的花兒清香……。胡樹銘在業茶的生涯中也有過許多坎坷和艱辛,他曾有過喪父的悲痛、遭竊的厄運以及瀕臨破產的危機,但是他沒有氣餒,而是發揚“績溪牛”的吃苦耐勞精神,精心運作并使茶莊業務逐漸復蘇;也正是這種鍥而不舍、百折不撓的拼搏,造就了他事業成功的根基。
胡樹銘雖然從商業茶,卻依然保持尊學重教的傳統;他深諳知識就是財富的道理,故不贊成子女過早涉足商業,而是愿意花重金讓他們讀書修身,并鼓勵后輩走又儒又商、儒商結合的道路;也正是在這樣的家風熏陶下,胡氏家族的后代都能追求學業、心有所志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