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干臣,名昌愷,生卒年不詳,徽州黟縣立川人。據說余干臣家境殷實,只是幼時多病,算命先生謂之是九華山長老托生,故多磨難;所以他母親赴九華山燒香許愿:吾兒若能平安長大成人,一定年年供奉香火。稍長,余干臣以聰明好學、頭腦靈活而聞名鄉里;他先習儒業,15歲在縣學應童子試第一名中了秀才。
同治六年(1867)秋,余干臣金陵貢院鄉試中舉;翌年京城會試榜上無名,得吏部為官的徽州籍官員相助,年底補缺福建省福寧府府稅課司大使,從九品。光緒初年間,余干臣罷官歸里,途經東至縣堯渡街,仿閩紅的制作方法試制紅茶。
光緒二年(1876),余干臣從至德來到祁門;他先是在祁門西鄉歷口鎮開設茶莊,后又在閃里鄉設置茶莊;此時,他仍然在試制紅茶并致力于茶葉品質的提高。由于祁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異的“櫧葉種”茶樹,這種茶樹品種(又名祁門種)的茶葉原料十分適合制作紅茶;加之余干臣的不斷努力,終于創制出了從外形到內質都十分優異的工夫紅茶。然令人遺憾的是,祁門紅茶創制至今不過百十年而已,并不是十分遙遠;但不知為什么,關于當年的茶事記載卻是很少,至于余干臣其人,也是缺乏翔實的文字資料。所以,茶界關于祁門紅茶的創制,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;諸如余(干臣)氏論、胡(元龍)氏論等……。1933年出版的祁門茶業改良場《祁門之茶業》載:“考其歷史,該縣向來嗜制青茶,1876年有黟縣余某來自至德縣,于歷口開設子莊,勸誘園戶制造紅茶,出高價以事收買,翌年設紅茶莊于閃里。雖出產不多,但獲利頗厚,此為祁門紅茶制造之始。”此說一出,影響頗大,國內外不少茶葉史料也持此論。如1935年的《茶葉全書》記載:“黟縣茶商余某,至祁門傳授紅茶制造法,祁紅聲譽,自是鵲起。”1937年出版的《祁紅復興計劃》中也有記錄:“光緒二年(1876),有自至德茶商余來祁設分莊于歷口,以高價誘園戶制造紅茶,翌年復設紅茶莊于閃里。時復有同春榮茶棧來祁放匯,紅茶風氣因此漸開。”另據胡元龍后裔胡益堅在其文章中稱:“黟人余干臣自福建罷官歸來, 賃居祁門縣城三里街;因見祁門產茶,根據閩人制閩紅的經驗,建議祁人改制紅茶。由于久居山區,消息閉塞,思想保守,無人敢應議改制;獨胡氏元龍敢付諸實施,乃接受余氏建議,在自辦的培桂山茶場著手改制紅茶。”由引可見,余干臣與祁門紅茶確是有著不解之緣。從記載文字中也可以看出,余干臣、胡元龍二人從想法到實踐,直至祁門紅茶問世,都經歷了一個曲折而艱難的過程,最后二人是殊途同歸,均可以稱之為祁紅祁門紅茶的奠基人或開創者。這也如著名茶學家陳椽先生所言,“當時綠茶銷路不好。紅茶暢銷,市價高于綠茶,相導仿制,勢所必然,這是推動祁門茶葉生產變革的動力。”
余干臣因長久不能排遣對母親過世的歉疚,晚年則是選擇了在九華山出家遁世;他除了保持對茶的熱愛之外,卻是心如止水……人們不知他逝于何時,葬于何地;他沒有給后代留下財產,可他卻給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——祁門紅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