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高望(1782~1860),字景興,徽州歙縣漕溪人。謝高望一生業茶頗有成就,然在近代茶界其贊譽聲似乎沒有孫子謝正安顯赫,主要原因是謝正安創制了黃山毛峰茶;孫子的名聲超過了祖父,可謂是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”……。清代中期,徽州茶葉貿易成為徽商經營的“巨業”時,徽商中出現了“世守其業”的專業茶商,謝高望亦是這儒商群體中的一員。當時的徽州既是商賈之鄉,又為東南鄒魯,商賈往往又是知識分子;他們讀書明理,精于籌算,從而得以在進退取予之間,不失時機地作出正確的判斷,以獲得厚利;作為清初國子監的學生,謝高望身上的“儒”不僅表現其對文化的追求,更多的是體現了他的“儒賈”特征及經營的觀念,這也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。然無論是先儒后賈,還是賈而好儒,或是亦賈亦儒,謝高望和他的家族在徽茶的發展中亦是有著積極的貢獻。
徽州是著名的茶葉產區,它為徽商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來源,因而徽商在本地大量收購茶葉,然后長途販運到全國各地,眾多的徽商也因從事茶葉貿易而致富;所以,謝高望在嘉慶4年(1799)18歲時也“出門”了(“出門”是徽州漕溪茶鄉的土話,意思是外出謀生。)他長年累月販茶于各地,可謂是跋山涉水,歷盡艱辛。由于他成功的領悟和運用了“靜觀盈縮,善察低昂”的經商之道,“公絕機詐,一為廉賈。久之,一年給,二年足,三年大穰,為大賈矣;”從而使從事茶務的謝氏家族有了聲名。清嘉慶年間,謝高望遵循“不惟任時,且惟擇地”的經商原則;除了在徽州本土經營“晉康”茶莊外,還將眼光投向了外地的市場。也許是緣于人際關系的因素,他還先后在皖中的含山運漕、巢縣拓皋等地開設“永馨”茶號、“新成”茶莊等。謝高望的“晉康”茶莊,是謝氏家族業茶時傳下來的招牌。據傳:取名“晉康”是因為謝氏家族祖上在東晉時家業興旺,而謝氏家族祖籍是在河南太康;所以取“晉”、“康”兩字組成“晉康”牌號。謝高望的“晉康”牌號茶莊是以經營內銷茶為主,后期亦出售外銷茶;其花色品種有大方、雀舌等烘青綠茶,也有茉莉和珠蘭花茶等。謝高望年輕時外出闖蕩、打拼,積攢了一些家業;中年時帶著兒子謝光云共同經營茶葉并予以指教,晚年輔佐孫子謝正安業茶并使家族歲際豐盈。其“善治生”的經商之道,傳授后代并在經商歷程中有上乘表現且獲得效果。所以,謝高望的孫子謝正安,在一份名為自序實為“遺囑”中寫道:“斯時祖、父理于內……,歲際豐盈,得以積此薄產,置此田廬。居今日,家稍裕而人漸繁。”謝正安感慨地說“回溯從前,亦云幸矣。”因為這份家業是“先人之積善及余生數十年殫精竭慮,從克勤克儉而來……。”他希望后人要倍加珍惜。
謝高望一生克勤克儉,不求奢華且樂善好施,其夫人蔣氏亦是出生大戶人家;她嫻淑善良,更是節儉持家。謝高望和蔣氏十分恩愛且夫妻同庚,可謂是舉案齊眉;不僅享譽鄉里并深得四鄰夸贊。然兩人均在79歲時先后壽終,說來應該是一種福緣。這無疑也印證了一句古話;前有福陰,后有傳承!